今天是:

我是110丨三尺警台的约定 跨越时空的守护

来源 :平安天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0-01-19

“铃——”,随着110接报警平台发出急促铃声,他娴熟地点击鼠标,查看报警信息后,迅速回拨电话:“您好,刚才是您报警吗?事发地点在四中附近,您指的是四中新址还是旧址?好的,请您保持电话畅通,一会儿民警将与您联系!”话音刚落,出警单已派发至属地派出所。整个过程滴水不漏、一气呵成,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公安河西分局指挥调度科民警赵立鹏。



1989年,年仅19岁的赵立鹏从内蒙古包头参军入伍,后随着部队迁移来津,并在这里成家立业。2001年转业时,来自警察世家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身警服,与父亲、母亲、姐姐、妹妹一同并肩作战。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忠诚的灵魂,世家的血脉传承了他刚毅的本色。他坚持退伍不褪色,把部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带到了公安岗位。

初入警队,赵立鹏被分配到公安河西分局巡警支队,担任警情调度工作。当时没有电子地图,制式地图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给精准派警带来了极大难度。但他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在不值班的日子,他就和同事外出踏查,足迹遍布了全区的大街小巷、胡同楼群,靠着脚底板的步步丈量,一点一点绘制出全区巡逻防控地图。虽然没有专业版本精确,但贵在实用、鲜活,一路踏查下来,全区环境、地貌深深印刻在赵立鹏的脑海里,为接处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随着职能调整,赵立鹏所在的部门并入指挥调度科。岗位变了,但他的认真和细致却始终如一。数据统计,赵立鹏每个班次大约要接处110警情200余起。如果将工作比作一场赛跑,他只要坐在三尺接警台前,就要一直保持全力冲刺状态,没有所谓体力分配,有的只是争分夺秒、全情投入。

110接处警,看似简单的“听”和“说”,却关乎百姓的生命安危与财产安全,必须凭借报警信息预判现场情况,快速精准地下达指令,这是一个接警员的基本功。有的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打过110,然而这个号码一旦被人想起,必是危难之时,遇到报警人表述仓促混乱的情况,接警员不仅要会“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想一步、想深一层,仔细分析报警信息,才能准确下达指令,为处警民警提供精确导向。

那是初春的一个傍晚,寒意未退、凉意袭人,一个从海南打来的求助电话,让赵立鹏揪了心,报警人称其朋友刘某可能要自杀。按照报警人提供的地址信息,赵立鹏立即通知属地陈塘庄派出所民警赶往刘某入住的快捷酒店。但民警很快反馈:刘某并没有入住该酒店。与民警通话中,刘某称其正在外面和朋友吃饭,不需要警方帮助。

赵立鹏获悉这一情况后,顿时警觉起来。根据多年的接处警经验,有的自杀者为了防止他人干扰,往往会装作没事。他很快查到,河西区下瓦房还有一家同品牌的快捷酒店,正在附近巡逻的民警接到紧急指令后立即前往核查。“发现刘某,刚刚服用安眠药,意识未丧失,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已通知120急救人员!”电台中传来民警急促的汇报,赵立鹏这才长长呼出了一口气。

接警台岗位,就是这样,没有惊心动魄的一线抓捕,没有家长里短的入户走访,没有抽丝剥茧的现场勘验,与其他警种相比,110接警员每天面对的是电脑、电话和电台,三电一体的生活。然而,透过这些“冷冰冰”的接警设备,传递出的却是“暖洋洋”的爱民情怀。

有这样一个值班的日子,赵立鹏接到一个外地求助电话。来电人王女士称其母亲是天津知青,后在内蒙古落户。由于种种原因,母亲与天津的姐姐失去联系,只记得对方曾经居住在河西区八大里一带。如今母亲年事已高,思亲之情愈发强烈,很想与姐姐见上一面。

通话中,王女士的声音里流露出热切的期待,让青年参军入伍、常年异地工作、远离亲人朋友的赵立鹏更加感同身受。“您把亲人的情况详细说一下……”根据王女士提供的线索,赵立鹏与相关派出所取得联系,民警仔细核查了户籍信息,很快找到了王女士的亲人。当赵立鹏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王女士时,电话那头传来哽咽的声音,“谢谢,太谢谢了,没想到这么快……”

接警、询问、布警、反馈……作为一名110接警员,赵立鹏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说话”,但闲暇时,他是爱静思、想问题的人,班组例会中总少不了他精彩、精确、精致的工作建议,那是对每一起警情是否处置得当的回顾,是对近期各类警情形势的分析,是对执法工作环节不足的补充。他提的建议,很多都被分局采纳了,使得现在警情处置更加顺畅,警务指导更有预见性,业务环节的衔接更为紧密。

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有的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他总是说:“现如今,110平台不断完善,除了快速处置,我们接处警时还要在精细上下功夫,要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对待每一名报警人。”我想,在他心里,接好每一个电话,处置好每一起警情,就是践行为民承诺最好的约定,这份承诺将跨越时空,时时刻刻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平安。


文章关键字: 赵立鹏 信息 电话 民警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