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东丽区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区气象局拟定的东丽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 — 2020年)的通知

作者 :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来源 :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0-10-28

东丽区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区气象局拟定的东丽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 — 2020年)的通知

东丽区人民政府关于转发

区气象局拟定的东丽区气象灾害

防御规划(2012 — 2020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政府委办局及直属单位:

区气象局拟制的《东丽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2020)》已经区政府会议审议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2年12月27日

东丽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2 — 2020年)


前言

东丽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重。据统计,气象灾害损失占东丽区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对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等影响严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影响越来越复杂,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应对难度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防灾减灾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气象灾害防御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编制东丽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东丽区经济社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协调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丽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天津市气象条例》、《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天津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06]84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津政办发[2007]111号)、《天津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津政办发 [2010]127 号)、《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东丽政发[2007]3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东丽政办[2008]13号),以及天津市和东丽区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关要求。规划范围为全区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12—2020年。

本规划中所指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冰雹、暴雪、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市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

1.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1.1现状
1.1.1防御工程现状

东丽区地处海河流域下游,境内河网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流经境界一级河道4条,分别是海河、新开河、金钟河、永定新河,总长61.24公里;二级河道6条,分别是东减河、西减河、东河、西河、月西河、新地河,总长78.8公里,此外还有外环河、北塘排水河;中型水库1座,即东丽湖,总库容1680万立方米。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5.66万亩(均为机电排灌),农田除涝面积15.66万亩;灌排骨干渠道总长约132公里;农用桥、闸涵489座,二级河道跨河涵闸20座;农用机电井483眼。

全区范围内现有固定排灌站137座,总提水能力为326立方米/秒,其中国管泵站13座,乡村泵站124座,农田除涝标准为五至十年一遇。

1.1.2非工程减灾能力现状

东丽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不断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领导,科学防灾、综合减灾的防灾减灾思路日益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明显提高,全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较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效益显著。

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区人民政府成立东丽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区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区人民政府主管领导和武装部一名领导担任。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气象局局长担任。区气象局成立气象保障组加入东丽区应急救援支队。在街道设立气象协理员,在行政村设立气象信息员,建成一支100余人的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上级业务指导产品,初步建立本地化的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业务:通过多种投入渠道在全区建设了9套街道自动气象站;在3个日光温室大棚安装设施农业气象观测设备和设施农业气象信息LED显示屏;开展农业、物流气象、环境等专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取得较明显进展。

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提供农业气象旬(月)报、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业遥感监测、生态气象质量评估、科学种养殖知识等多样化服务产品。与区应急办、农委等相关部门合作,并通过区政务网系统、手机短信、气象电子屏、传真等为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农业主管单位提供服务,在东丽区气象网站开通气象信箱征求服务需求和建议。

开展气象信息服务站示范建设。结合农村实际,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六有”标准,已在全区所有街道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初步实现气象信息进园入户,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增强。

1.1.3存在问题

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基层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能力弱,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不够普及,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薄弱;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街道、村、社区等基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较弱;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预报精细化程度、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够充分,缺乏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人工增雨、雷电防御等气象服务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建设的需求。
1.2形势

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强降水、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特大雪灾和冰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受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安康福祉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务、环境、能源、建设、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关键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愈加严重。
2.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为抓手,以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为基础,以地方多发、频发气象灾害的防御为重点,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风险管理、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2原则

2.2.1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的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各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联动机制,落实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全社会参与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

2.2.3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2.2.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2.2.5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的原则。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已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相协调。科学监测预测气象灾害,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加以组织实施。
2.3目标

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区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对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5%,新建建筑物按照规范安装防雷装置的合格率达到90%,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达到全市前列。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各种气象灾害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减轻。与2010年相比,到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
3.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一般来说,气象灾害区划要结合气象学与气候学、农业气象学、自然地理学、灾害学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等基本理论,采用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等数量化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工作,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价,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该区划所用数据:东丽区的国家常规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气象灾害的灾情数据(如受灾面积、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地理空间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河网分布等)、社会经济数据(如人口、GDP等)。


  
   

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承载体脆弱性和灾害防御能力几个方面,建立了分灾种风险评估模型。技术路线图如下:

最后结合各灾种的分析结果,得到东丽区的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为:

IDRI = 

其中:IDRI是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指数,DRIk是灾种k的风险指数,Wk是灾种k的权重,主要根据东丽区每个灾种的损失情况确定权重系数。

根据以上陈述的风险区划原则和方法,对东丽区的气象灾害风险分灾种做了具体分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按3个等级分区划分(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并绘制出各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图。结合不同经济区划和防灾减灾能力,对气象灾害防御进行分区,给出各分区的地理位置、经济位置、气象灾害类型、分布现状、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

3.1 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区划主要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危险性主要考虑研究区域在特定时间内遭受的洪水灾害强度指标、地形因子、河网密度等;暴露性主要考虑居民总数、国民生产总值;脆弱性是指各类影响因子对洪涝灾害的承受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是指为减少洪涝灾害所致损失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对人口密集、工厂密集度高,或水域面积大的街道影响较大,易引发洪涝灾害,因而造成严重损失。如图1所示金桥街、金钟街的小型物流企业比较多,而新立街、张贵庄街、丰年街则人口最为密集,故而这些区域都成为暴雨洪涝的


图1:东丽区暴雨风险区划图
 
 


高危险区。而万新街及军粮城街南部、无瑕街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很少,且人口密度等指标都偏少,因此风险性偏低。

3.2 干旱风险区划

干旱风险区划承灾体主要以地形地貌、干旱强度频率、农业旱田分布状况等作为评价因子。干旱灾害的影响因子主要考虑了海拔因素的干旱程度、河网的密集度、灌溉系统的有效性等,其中河网密集区和能有效灌溉水田的抗旱能力均相对较高,灾害风险就弱。

如图2所示,东丽区干旱风险区较高的为西部的金钟街、军粮城街及华明街部分区域,这些区域耕地面积集中,河网密度较低,对干旱的敏感性最高。而南部区域,如张贵庄街、丰年街、新立街等地区本身耕地面积较少,河网分布也较均匀,抗干旱风险的能力相对也高,风险程度最低。


图2:东丽区干旱风险区划图
 
 


3.3 大雾风险区划

大雾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和承灾体易损性两方面,选取雾空间分布、道路密度、水系面密度、人口、经济数据作为评价因子。其中致灾因子主要考虑雾空间分布和水系面密度,承灾体易损性以道路、人口和经济密度为基本单位,利用加权综合与层次分析法,得到东丽区大雾灾害风险区划图。

大雾主要对人口密集、交通线路发达的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如图3所示:金钟街、新立街、张贵庄街、丰年街人口稠密,这些区域均属于大雾高风险区。在华明街、无瑕街区域,人口相对较少,大雾风险等级相对较低。


图3:东丽区大雾风险区划图
 
 


3.4 大风风险区划

大风风险区划主要从危险性、暴露性、防风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危险性分析主要结合地形因子因素研究该区域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的风速、风频分布情况;暴露性分析是对研究区内的受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主要考虑常驻居民情况和建筑物分布情况;防灾减灾能力分析主要考虑建筑物工程抗风能力和工业厂房分布情况。利用加权综合层次分析法,得到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分布图。

结合历年东丽区的气象灾害情况,大风对该区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倒伏、房屋损毁等方面。如图4所示金钟街、金桥街等耕地面积广的区域风险较高,而新立街、张贵庄街、丰年街建筑物密集,人口密度大,大风引起的树枝折断,广告牌倒塌等也容易引起灾害损失发生,区域风险较高。万新街、无瑕街等区域人口、耕地分布较少,风险系数较低。


图4:东丽区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图
 
 


3.5 雷电风险区划

雷电是由强对流性天气所引发的气象灾害之一,由于成灾迅速,影响范围大,致灾方式多样,给预报和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雷电灾害风险是指雷击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概率。雷电危险性主要考虑闪电发生的频次,雷电易损性主要考虑建筑物分布及人口、经济密度进行加权叠加,得到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雷电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新立街、金桥街、军粮城街经济发达,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而华明街、万新街等区域人口、建筑密集程度等各项数据均属于中下层次,则雷电灾害的风险等级相对较低。


图5:东丽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
 
 


3.6 冰雹风险区划

    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主要选取地形地貌、冰雹发生频率、人口密度、社会经济为评价因子,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图。冰雹灾害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数据指数为参考,结合东丽区近年来的气象灾害统计数据,冰雹灾害主要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损失,以及各个街道的农作物种植情况,综合加权得出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图。

由图6中可见,冰雹风险区划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新立街、农作物种植面积广泛的金钟街和金桥街部分区域,而经济指标较低、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如万新街等冰雹灾害风险程度较小。


图6:东丽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图
 
 


3.7 雪灾风险区划

雪灾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两个方面,结合东丽区雪灾灾情统计数据,综合考虑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等评价因子,做出雪灾灾害的风险区划图。其中雪灾致灾因子主要考虑东丽区30年的年平均降雪日数、年平均积雪日数等;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人口密度、主要交通道路密度、雪灾损失统计情况等因素。

如图7所示,雪灾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较大的新立街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较大的金桥街等区域,而金钟街、张贵庄街地区因为等级公路线密集、经济发达,因此雪灾风险性也较高。雪灾对人口密度较小,且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小的华明街等区域影响较轻。


图7:东丽区雪灾风险区划图
 
 


3.8 高温热浪风险区划

高温热浪风险区划主要选取地形地貌、高温频率、人口经济等作为评价因子。一般来说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高温频次也随之减少,致灾因子主要考虑海拔高程影响的高温频次,水体、湿地等下垫面可以有效减少高温发生的概率,孕灾环境敏感性将河网密度作为指标;承载体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社会经济为基本要素。

东丽区地形相对起伏不大,因此地形对温度影响甚微。从图8可以看出,高温热浪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南部城区,这些地区因为城市热岛效应,往往气温要比周围街道更高一些,容易引发高温中暑的群体性疾病的发生;此外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多的区域如金桥街、新立街,持续的高温对农作物的长势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有水域分布或人口稀少的地区,如东部区域,就可以有效降低一些高温热浪带来的危险性。


图8:东丽区高温区划图
 
 


3.9低温冷冻风险区划

    低温冷冻灾害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暴露性几个方面。危险性主要分析研究区域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低温冷冻发生情况的温湿条件及发生频率等气象要素;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河网密度因子;暴露性分析是对研究区内的受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主要考虑居民情况、道路交通、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分布、畜牧产业等。

如图9所示,低温冷冻灾害影响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农业产值较大、人口密集的区域,如金钟街、金桥街等,这是因为强低温会致使作物受冻、萎焉减产甚至死亡绝收。


图9:东丽区低温冷害区划图
 
 


3.10 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区划

在总结了东丽区各街道不同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情况后,根据各类气象灾害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得到东丽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图,如图10所示。

东丽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中,新立街、金桥街部分区域的风险程度最高,而东部的金钟街区域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次之,北部及东南部部分地区等风险程度最低。第一等级危险区为新立街,新立街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集,一旦受灾后损失严重,后果难以估量,主要易被暴雨洪涝、雷电、冰雹、大风、高温热浪等气象要素影响;而次高风险区为耕地分布集中,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多的地区,易受干旱、冰雹、低温冰冻、大风等气象灾害的侵袭;而风险等级最低的地区是华明街及无瑕街部分区域,农业产值、人口密度等指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类气象灾害对其影响相比其他地区不存在明显的潜在易损性。


图10:东丽区综合风险区划图
 
 
 

4.主要任务

根据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布局重点,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4.1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布局适当的气象综合监测网,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发布,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4.1.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充实观测项目,完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率先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提高自动化观测水平;加强农村气象观测设施建设,在农业示范园区及农业集中地区,开展农作物墒情监测,扩大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覆盖面;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开展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上下游和部门间包括专项监测网在内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全面提高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水平;加强对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监控,提高气象探测装备运行保障能力。

4.1.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提高信息传输分发能力和网络安全控制能力,使实时探测资料的收集传输和分发时效达到分钟级;率先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共享网络,确保气象信息,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准确、及时传递。

4.1.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加强短时暴雨、雷电、冰雹、短时大风等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前期监测分析和预警,建立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警报的业务流程,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实行从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预报的转变。建立和完善多部门联动的农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大气环境灾害、自然生态灾害等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和综合预警评估业务系统。

4.1.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气象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体系,开拓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建立覆盖面广、响应及时、立体化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综合利用公共资源和其他专有资源,加强电子显示屏等固定接收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各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能力,实现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和其他重要场所,至少可以通过一种渠道比较方便地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4.2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全面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推进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有效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风险因素,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4.2.1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全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街道、村、社区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构)筑物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普查,编制承灾体脆弱性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和雷电防护水平及其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防雷重点单位的防雷措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行政村防雷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4.2.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论证机制,统筹农业、交通、电力、水务、城乡等基础设施气象防灾建设。

建立规划及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气象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进一步完善防风、防洪、防雷、防冰冻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4.3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完善气象防灾法规和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4.3.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要依据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的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有关要求,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分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实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

4.3.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设立气象科普室,扩展气象科普基地,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4.4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对气象灾害进行调查评估,制定救灾措施,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4.4.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建立街道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全社会的灾前防范机制。

4.4.2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对干旱、冰雹等灾害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水平。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施、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统筹管理。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减灾志愿者队伍,并建立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保险,分散气象灾害风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4.4.3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各街道办事处要完成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任务,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规范和发展街道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

加强社区、街道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对基层社区、街道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建立社区、街道气象灾害警报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面向街道、社区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应急演练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5.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要求,提高东丽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重点组织实施以下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5.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工程

针对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监测的薄弱环节,增补观测系统,拓展观测领域,增加观测手段,丰富观测内容,提升机动性能和应急功能,形成综合、立体、连续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

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在气象灾害多发区、资料稀疏区、气象服务重点区、天气预报关键区等地区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升级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开展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和固态降水、电线积冰等观测项目自动化观测建设,提高气象观测效率和质量。建设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提高土壤水分观测时空密度,做到及时、动态、连续的土壤水分监测和预警分析。

气象移动应急系统建设。建设机动性强、全天候的应急移动气象观测分系统,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救灾保障服务能力。主要建设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车载风廓线仪等,满足气象灾害临近预警预报与应急服务应用支持的需求。

建立实时观测资料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业务系统,建设自动气象站综合业务平台,建立区域内数据质量实时控制业务,加强观测数据融合处理,形成观测数据综合产品。加强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建设观测设备维修测试平台、移动维修系统、故障远程诊断系统。

5.2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程

加强灾害数据分析、加工处理,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高分辨精细预报。

多灾种早期预警综合业务平台建设。针对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冰雹、大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所造成的主要气象灾害和重点防御区域,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综合业务平台。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监测评估体系。

建设气象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开展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和实时评价系统建设,增强不同来源资料的处理能力;开展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建设,确保气象信息、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准确、及时地传递。

5.3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工程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用能力,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广泛发布。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发布系统,提升气象声讯电话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气象网站等公共信息网站服务能力。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推进实施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推动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和其他重要场所的电子显示屏等固定接收设施和气象信息接入工程建设。

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建设;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街道建设,并向村一级延伸;开展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重要单位专业气象服务站建设。

5.4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设施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在设施农业基地普遍建立温室小气候自动监测站,同时,加密建设设施农业主要种养殖区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气象灾害实景监测平台,基本建成针对设施蔬菜、设施园艺花卉、设施养殖等设施农业生产对象,涵盖现代化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及高标准塑料大棚等典型农业设施的全天候气象实时监测系统。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开展新技术集成与应用转化,制定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程,大力提升设施农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

5.5雷电灾害防御工程

雷电观测系统建设。按照雷电探测效率90%、探测精度优于1km的建设原则,建设由地闪监测、大气电场监测以及云闪监测等组成的雷电监测网,开展基于GIS系统的接入雷电监测网实时监测数据的雷电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雷电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主要是开展雷电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建设,开展雷电发生发展演变趋势、雷电发生概率、雷击危害等级等综合预报预警,针对城乡规划、重点工程建设,开展雷击风险评估。

推进雷电防护能力建设。主要是编发《雷电灾害防御服务手册》,进一步规范防雷管理和服务;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防雷安全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校舍防雷安全。

5.6气象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工程

按照“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市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布局框架下,建设东丽区气象防灾减灾分中心,加快东丽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基本实现气象业务标准化、大气探测自动化、预报预警网络化、信息服务数字化,更好地满足东丽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5.7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6.保障措施
6.1组织领导保障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指挥机构,成立区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制定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重大政策,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防灾减灾责任制,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6.2法律制度保障

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法制宣传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关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开展规划与建设项目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评估,编制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并将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纳入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

6.3规划编制保障

在制订东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总体规划时,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规划和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性工程建设,确保规划中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落实,实现东丽区经济社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协调发展。

6.4联动机制保障

各部门、街道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联合组织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保障。

6.5经费资金保障

切实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各街道以及区水务、气象、农业、国土资源、林业、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投入,并纳入区两级财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气象灾害受灾单位和群众的救助、损失转移及分担作用。
6.6人才队伍保障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多渠道发展、培养高素质气象灾害防御专业技术队伍,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加强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到街道有气象协理员,部门有气象联络员,行政村有气象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参与本社区、村的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6.7科普宣传保障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要牢牢抓住灾害防御的特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工作。加强对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抄送:区委、人大、政协、纪检,法院、检察院、武装部及人民团体。

  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12月28日印发


文章关键字: 气象 灾害 风险 能力 东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