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丽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2017年)的通知

作者 :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来源 :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0-12-16

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丽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2017年)的通知

 

 

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丽区

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2017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政府委办局及直属单位:

《东丽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2017年)》已经区人民政府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3年3月12日

 

东丽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2017年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农委关于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工作方案的有关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二次全会、区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全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任务,以打造“四金农民”为总抓手,加快“三区联动”提升农民增收速度,加快“三改一化”,激发农民增收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倍增目标,继续推进城市化建设,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完善以工资性收入为基础、家庭经营收入为重点、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机制。

二、目标任务

以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0元为基数,利用5年的时间,到2017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760元,年均增速14.87%,与2012年比实现“倍增”。

三、增收渠道

(一)加快实施“三区联动”,提升农民增收速度

依托我区城市化进程快的优势,加快农村居住社区建设,发挥城市化建设推动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依托我区工业经济实力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加快示范工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提高就业层次,发挥工业和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作用。依托我区沿海都市型农业提升发展的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挥现代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作用。

(二)全面落实“三改一化”激发农民增收活力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户籍制度等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民增收配置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公共财政支持,新型集体经济带动,农民依靠家庭经营、创业就业和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充满活力的农民增收新格局。力争到2014年全面完成“三改一化”工作。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继续巩固和扩大保障范围多渠道、保障制度广覆盖、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水平可持续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发挥社会保障在农民增收中的保障作用。

  四、实施富民工程

(一)推进农民就业,持续提高工资性收入

2012年,全区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2.2%,总量大,增势稳。利用5年的时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倍增,工资性收入的年均增速达到14.87%

1.全面推进新增就业和职业培训。进一步巩固充分就业区创建成果,全面推进扩大就业六大工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多渠道安置就业,保证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等各类人员有效安置。建立驻区企业就业联盟,实施产业对接和配套服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每年开发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20000个。整合培训资源,构建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新型培训机构格局,建立先培训、后实训、再就业的一体化培训就业新模式,开展意向培训,切实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每年培训各类人员不少于10000人。整合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发挥区人力资源信息新平台作用,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活动,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稳定就业。

2.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推进涉及37个村7.1万人还迁的军粮城新市镇、涉及5个村3.1万人还迁的金钟新市镇和涉及11个村2.9万人还迁的新立新市镇建设,推进涉及16个村3.1万人还迁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推进涉及18个村2.8万人依托大项目撤村还迁建设,到2015年,力争全面完成城市化建设。把城市化建设作为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新平台,引导公共资源、生产要素更多地向新市镇倾斜聚集,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为主的家庭服务业,增强新市镇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提升设施农业,积极推进以滨海国际花卉、滨海傲绿等农业园区为核心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放心菜”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精品蔬菜、优质瓜果、高效菌类、休闲观光和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实施“新兴农业培育工程”,依托精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休闲、娱乐、参观、教育等项目,培育创意农业。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产品加工精、辐射区域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建研发机构、产学研联合体和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力争在农业产业化企业中新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依托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通过发展效益提升性和功能多样型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4.加快发展示范工业园区。落实“七十十五”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向高端转型,加快海河高新区、华明高新区、滨海重机工业园、军粮城工业园、航空产业区等五个工业园区建设。启动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国际医疗器械、智能电网、科技小巨人转化、航空配套、文化创意等10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强招商选资,积极引进好项目,推动国家电网、中国北车、航天精工总部、山东鲁电等大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部件、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到2014年,实现税收40亿元,安置就业达到40000人;到2016年,实现税收60亿元,安置就业突破50000人。工业园区吸引投资、承载项目、安排就业、增加财税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和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在完善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引进商务商贸、创智创意、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楼宇总部等现代服务业。搭建农民就业平台和创业平台,鼓励农民参与商品销售、物流、广告、租赁、维修、物业等服务行业的就业和创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示范园区项目投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到2015年,通过示范园区和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各类服务业项目竣工运营累计达300个以上,解决农民就业1万人以上,培育农民经营主体1500家以上。

(二)促进农民创业,持续提高经营性收入

2012年,全区经营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1.7%。利用5年的时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倍增,经营性收入的年均增速达到14.87%大力拓展农村居民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转变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方式,确保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

1.推进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及创业初期人员参加培训。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特点,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提高农民创业能力。通过大力开展定向培训,促进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农民创业增收。

2.优化创业服务,鼓励自主创业。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创业服务标准,加强区、街道和村(居)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创业服务形式,完善创业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建立创业项目库,大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的农副产品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农村社区服务、农业休闲观光等创业项目。加快示范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创业载体,拓宽农民创业空间,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增收。

(三)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提高财产性收入

2012年,全区财产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8.1%。利用5年的时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倍增,财产性收入的年均增速要达到14.87%全面推进“三改一化”工作进程,拓宽农村居民的股金和租金收入增长空间,确保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

1.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对清产核资后有经营性净资产的村进行公司制改革;对账面上无经营性净资产或经营性净资产为负数的村,由所属街道解决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成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集体土地由改制后的新公司经营管理,村民经认定后成为新公司股东。充分借鉴已完成改制村的成功经验,试点先行,以点带面,2013推进40个村,2014年底全部完成114个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任务。进一步推广区惠农平台吸纳农民闲置资金融资的成功经验,增加农民股息收入通过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建设,盘活资源资产资金,扶持发展现代产业,推进融合发展,创新融资方式,切实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股金收入。

2.积极开发工商业地产和出租型住宅。依托“宅基地换房、城中村改造和依托大项目有序撤村”三条基本途径,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在为失地农民兴建人均30平方米居住型住宅的同时,在毗邻的各产业功能区无偿提供人均15平方米的小户型住宅或人均7平方米的商业设施、标准厂房。获得持续稳定的租金,增加农民租金收入。

(四)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持续提高转移性收入

2012年,全区转移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8%。利用5年的时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倍增,转移性收入的年均增速达到14.87%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拓宽农村居民的股金和租金收入增长空间,确保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

1.推进农民农转非后相关待遇的对接。在被征地农民享受征地养老金每人每月554-620元、退养补助每人每月230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养老标准,确保退休金养老金持续增长。对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的待遇,农转非后,凡城市居民待遇项目及标准多于或高于我区农村居民的,均按照城市居民待遇享受;凡我区农村居民待遇项目及标准多于或高于城市居民的,按照我区待遇执行。通过提高养老金、退养补助和各类社会保障的标准,持续增加农民的保障金收入。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保险扩面,积极推动我区在职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从制度覆盖向人群覆盖延伸,扩大农民参保范围,力争到龄人员全部参保并享受待遇。推进征地参保,努力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全面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相分离制度,确保先参保后征地,将被征地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障提高保障待遇,进一步完善保障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养老人员待遇标准,全面提高我区征地养老人员保障水平。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确保全区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保持全市领先。

3.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新增社会救助项目,全面落实四项自然增长机制,适时适度提高救助标准。调整高龄老年人生活补助,进一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完善殡葬惠民补贴资金预、决算和补贴资金季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优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全面自然增长机制,适时适度提高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完善医疗救助机制,积极实施城乡低保、特困与五保对象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等医疗救助,完善大病重病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补充机制,完善保障残疾人职工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机制,完善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残疾人生活水平机制,完善低保残疾家庭和非低保双残家庭在学健全子女发放助学金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居于全市前列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关系民生福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民收入倍增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区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分别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协调配合,注重工作成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实施,有序推进。

(二)强化政策扶持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市级以上补贴农业的配套政策,落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政策落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扶持和改制后税收奖励支持政策,落实设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扶持政策,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支持政策。落实企业吸纳、劳动派遣、公益性公司吸纳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等促进农民就业的鼓励政策。落实养老待遇发放政策、养老金补助制度、退养保障补助制度、参保补贴制度等社会保障政策。

(三)搞好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万新街詹庄村全市试点工作,加快城市化建设,巩固提升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健全万新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就业服务平台和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点,使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成为实现富民惠民的重要载体。经过5年努力,确保农民收入“倍增”和“超倍增”。及时总结经验,向全区推广。

(四)加强督查考核

区建立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统计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统筹,把倍增计划提出的年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年度明确街道和部门的责任。把农民收入倍增计划落实情况纳入全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作为考核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核。健全检查督查机制,定期对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推动,确保倍增计划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宣传引导

各相关部门和街道要围绕全区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大局,通力合作,上下联动,上下贯通,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宣传、文化广播等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和文化单位,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全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选树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鼓舞士气,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顺利实施和加快推进的良好氛围。

 

 

 

 

抄送区委、人大、政协、纪检办公室,法院、检察院、武装部及人民团体。

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12日印发


文章关键字: 农民 收入 农村 居民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