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区商务局关于印发《东丽区现代物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区商务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2-12-01

区商务局关于印发《东丽区现代物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相关科室: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东丽区现代物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2021年9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东丽区现代物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 发展基础 5

二、 发展环境 7

三、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思路 9

(三)基本原则 11

(四)主要目标 12

四、 重点任务 13

(一)决胜临空,打造物流发展新高地 13

(二)区港协同,构筑港口物流新支点 15

(三)服务双城,打造智慧低碳配送枢纽 17

(四)外引内育,做优做强物流产业主体 19

(五)强链延链,建设五大专业物流体系 22

(六)联动发展,搭建供应链一体化生态圈 24

(七)畅通循环,构建大进大出综合交通网 26

(八)集聚整合,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 27

五、 保障措施 29

(一)强化组织领导 29

(二)加大政策扶持 29

(三)落实用地保障 30

(四)优化营商环境 30

(五)发挥商会作用 31

(六)加强人才培养 31


东丽区现代物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和全面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的关键阶段,也是东丽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天津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天津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以更好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物流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在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东丽区地处津滨发展主轴,东接滨海新区核心区,西连中心城区,是天津市“双城双港”的中心区域。科学编制《东丽区现代物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东丽区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促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提升东丽区在全市乃至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区域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发展基础

物流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东丽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39.4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3.46亿元,年均增长12.6%。营运车辆由2016年的10991辆减少到2020年的10940辆,总吨位数由2016年的10.7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5.26万吨。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东丽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7.1%提高到2020年的9.8%,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11.9%提高到2020年的20%,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占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7.4%提高到2020年的8.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网络四通八达。“十三五”期间,东丽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末,公路总里程达到593公里,形成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以县道为局域骨架、以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公路网络。津滨高速、京津塘高速、宁静高速、京津高速、津宁高速、津蓟高速等十余条公路干线以及京津城际和津山、津秦、北环等多条铁路贯穿全区;坐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货运铁路军粮城站和张贵庄站,东边紧邻天津港。全区形成了由航空、公路、铁路构成的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并可通过机场和港口的航班航线快速联通全球。全区拥有各类仓库300余座,面积约为470万平米,主要分布在军粮城街、新立街、金钟街、华明街和无瑕街。拥有1000平方米以上冷库9座,库容约为11.8万吨,其中第三方冷库库容约为9.7万吨,主要分布在金钟街。全区拥有10条铁路专用线。

新兴业态加速涌现,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东丽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物流企业,联合运输、普洛斯、京东物流等国内外龙头物流企业、物流总部落户东丽区,有力提升了东丽区物流服务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国家5A级物流企业1家,4A级物流企业1家,3A级物流企业1家;共有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3A级企业13家,2A级企业724家。28家物流企业属于国家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标准的新经济范围,营收占比25.5%。

专业物流形成特色,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十三五”期间,围绕区内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依托海空两港的区位优势,东丽区集聚了一批以钢铁物流、航空物流、港口物流、汽车物流、电商快递物流为主的物流企业,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物流得到发展和壮大。东丽临空经济区聚集了易客满、顺丰等国际航空快递物流企业,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金钟街聚集了振华物流、天津市物流货运中心、德邦物流等一大批公路干线及零担运输及仓储企业;军粮城街、无瑕街、经开区聚集了一大批钢铁物流、汽车物流以及服务港口集疏运的物流企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东丽区物流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小散乱差问题依旧。东丽区物流经营主体规模小,数量多,个体散户群体庞大。到2020年底,全区注册物流企业3600多家,平均每家企业拥有3辆营运汽车;纳税企业近1000家,仅占全部企业的25%左右。物流企业服务同质化严重,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二是传统物流占比较高。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停留在简单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低端物流环节,功能单一,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动力不足,综合物流、跨境电商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等高端、高值的物流产业规模偏小,与先进制造、商贸、金融、信息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链高端延伸能力弱。三是基础设施存在痛点。东丽区物流用地较为分散,园区化程度较低;服务“双城双港”的高质高端物流用地明显不足,亟需调整原有用地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区内物流通道建设滞后,与天津港的集疏运体系缺乏有效衔接,连接厂区、物流集聚区的物流微循环通道不畅。

二、 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亚太经济率先复苏回暖,全球物流重心继续东移,中国正加速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物流中心。世界经贸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呈现出多中心、多样化、多层次的新格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来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现代信息技术、新型智能装备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物流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从国内看,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大国和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正在向“物流强国”迈进,物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要求强化现代物流战略支撑作用和引领发展能力,进一步释放高质量新供给,创造高品质新需求,增强高能级新动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绿色智慧物流新生态,打造新时代物流强国,构建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从天津看,“十四五”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承担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天津明确提出要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重构津滨双城发展新格局和建设双中心城市,迫切要求加快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现代化物流产业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和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

从东丽看,“十四五”是东丽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突破期。东丽地处国家南北沿海大通道、京滨复合交通走廊交汇点和津滨双城发展新格局的中心区域,是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也是港产城融合的重要港外货运枢纽基地,应积极发挥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先导和示范作用,以大力推进新动能引育为核心,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集聚高端要素,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东丽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决策部署,围绕天津实现“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突出东丽区“决胜临空”的理念引领与“科创绿谷·临空新城”的战略定位,发挥东丽区空间区位、交通枢纽、产业基础和制度环境优势,推进“立足两大基点、落实三大定位、谋划四大路径和实施八大任务”的“二、三、四、八”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实现由交通枢纽向现代服务业增长极的转换,将东丽区打造成为天津市现代物流产业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为天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

(二)发展思路

——立足“联动海空两港”、“服务津滨双城”两大基点。一是充分发挥坐拥空港、紧临海港的有利条件,以建设临空物流产业集聚区和港外物流转运基地为抓手,形成物流产业新增长极。二是把握天津城市空间重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提升东丽物流枢纽对津滨双城的城市服务功能。

——落实“京津冀乃至全国重要区域性物流枢纽”、“天津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津滨城市物流创新发展先导区”三大定位。一是打造“立足东丽,服务双城,协同京冀,辐射三北,通达全国,面向全球”的现代化、多功能、高水平的区域性物流枢纽。二是全面推进物流链提质升级,构建专业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物流产业体系,大力促进供应链创新协同,积极搭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提升物流产业对天津市先进制造强链延链、现代商贸大进大出的支撑作用,建设率先垂范、引领京津冀的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是增强城市物流承载力,构建城市配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医药配送等专业物流协调发展的智慧型综合服务体系,成为津滨城市物流创新发展先导区。

——谋划“港产城融合”、“海空铁整合”、 “产业强链延链”、“区域共享协同”四大路径。一是以滨海新区港产城空间关系调整为契机,主动对接和吸纳物流功能转移。二是以天津港“公转铁”、“散改集”为契机,发挥机场和铁路专用线优势,整合资源构建多式联运枢纽,积极探索空铁联运、高铁快运等新模式。三是聚焦物流产业链,由以往单点导入向产业链培育转变,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四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联合开发、收益共享的方式实现位势叠加、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协同发展。

——实施八大重点任务。一是决胜临空,打造物流发展新高地;二是区港协同,构筑港口物流新支点;三是服务双城,打造智慧低碳配送枢纽;四是外引内育,做优做强物流产业主体;五是强链延链,建设五大专业物流体系;六是联动发展,搭建供应链一体化生态圈;七是畅通循环,完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八是集聚整合,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

(三)基本原则

——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推进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对现有物流集聚区进行整合和现代化升级改造,改变东丽区物流产业资源分散、粗放经营、低端发展的格局,为先进制造和双城发展提供更高品质的物流服务。

——创新驱动 协同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鼓励物流技术、功能、模式和业态的创新,提高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加强物流链与先进制造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推进物流与商贸、金融、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集约低碳 绿色发展。推进物流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提升物流仓储设施的集约化水平,优化物流网络结构布局,大力推广绿色低碳运输模式与设施装备,降低物流业总体能耗,推动物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绿色宜居活力新城的建设贡献力量。

——改革引领 联动发展。探索新型协作机制,构建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政府调控引导方式,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东丽区物流产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东丽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供应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东丽区服务业中的优势地位和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将东丽区打造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重要区域性物流枢纽、天津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津滨城市物流创新发展先导区,为天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物流规模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到202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区GDP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带动形成千亿级的贸易增量和集金融、商务、信息于一体的百亿级现代服务产业集群。

——物流企业总体实力明显提升。通过培育和引进物流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规模化、网络化、领军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到2025年,物流总部企业、平台企业、领军企业、国家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达到50家以上。

——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力度显著增强。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为天津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高水平的物流保障。到2025年,培育引进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5家左右。

——物流管理的体制创新取得突破。物流主管部门和物流行业商会(协会)协同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东丽区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健全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物流业发展。

四、 重点任务

(一)决胜临空,打造物流发展新高地

以建设区域航空枢纽和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为目标,以“决胜临空”为指引,以建设高标准临空物流载体、搭建高效便捷临空物流网络、做大做强适航产业链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为重点,推动东丽临空物流实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将临空物流打造成为东丽物流发展的新高地。

1.建设高标准的临空物流载体

优化临空物流载体功能布局。依托临空经济片区二,建设临空国际物流园区,重点发展航空仓储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医药物流等,打造航空货运分拨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物流金融中心。依托临空经济片区四,建设临空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物流、汽车物流、会展物流、城市配送等,打造综合智慧物流基地。推进香港泉康现代物流园、宇培华北电商冷链产业园、安必信京津冀智慧产业园、京东智能航港产业园、德邦华北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2.搭建高效便捷的临空物流网络

围绕区域航空枢纽和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积极融入海空两港航班航线网络,推动临空经济区与海空两港物流枢纽联动。推进临空经济区周边道路建设,实现机场货运通道与城市高速的快速衔接。开发联通大兴机场、物流园区、国家会展中心等重要节点的卡车航班服务,建立会展物流、应急物流的常态化航空货运“绿色”通道。

3.培育和做大做强适空产业链

充分利用大通关基地优势,以东丽临空经济区为载体,优先发展以生鲜冷链、电子产品、医药产品、跨境电商等为主的适空产业;大力培育以保税物流、贸易展示、飞机维修保养、航空咨询与技术服务、航空金融租赁、金融结算等为主的临空高端服务产业,大力发展货代、报关等配套服务产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电商企业以及大型物流集成商、货运代理、速递物流公司等在临空经济区扩大航空运输业务,培育新兴经济平台,打造贸易结算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创新服务业态,增强面向国际航空邮件、快件的配套服务能力。

4.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和机制

创新临空载体合作建设模式,建立与空港保税区联合开发、共同受益的合作征地机制,整合空间土地资源,实现“统筹规划、联合开发、共同受益”,高标准建设临空物流园区。创新区域协同机制,依托大通关基地,将综合保税、自贸区政策扩展至东丽临空经济区,在贸易便利化、要素自由流动、金融开放、服务贸易准入等方面创新临空物流政策,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流转监管模式、保税展示交易货物分线监管、预检验和登记核销管理模式等制度创新。联合天津机场和保税区空港经济区,拓展航空口岸功能,加快冻品肉类、国际邮件、国际快件、整车进口等口岸功能建设,探索发展面向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三位一体的综合跨境通关和物流服务。

(二)区港协同,构筑港口物流新支点

充分利用紧邻港口的空间区位优势、公铁汇集的基础设施优势和长期积累的业务资源优势,以“公转铁”、“散改集”为机遇,积极对接天津港数字化转型战略,建设港外绿色智慧转运基地,重点发展面向港口的联运中转、甩挂运输、拼箱拆箱及区域分拨等功能,全面推行新能源(氢能源、电动)集卡,完善新能源配套设施,集聚商贸展示、交易结算、科技研发、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构建“港口物流+商贸流通+高端服务”的产业链生态体系。

1.建设港外物流转运基地

大力推动军粮城工业园、无瑕重机工业园及其周边的铁路专用线和物流功能的资源整合与挖潜改造,加强大型货物公铁联运和公路中转场站建设,改善场站节点物流设施条件;依托军粮城工业园及其周边铁路专用线,打造港外物流转运基地,发展铁路集装箱装卸、中转、堆存、装箱、掏箱业务,以及敞顶箱等新型箱体和散杂货的装卸中转业务。围绕天津港“公转铁”、“散改集”的转型需求进行设施设备升级,推广应用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集装化用具和货运车辆,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和兼容性,提升换装效率。

2.完善港外转运基地的枢纽功能

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服务,构建包含铁路到发、公路短驳、换装转运、甩挂运输、大型仓储和快运分拨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一次托运、一次付费、一份单据、一次保险”的多式联运服务,积极探索“铁路干线+公路接驳+海运”的全供应链服务模式创新。积极争取自贸区政策和口岸功能的延伸,拓展口岸通关、保税仓储等配套服务。

3.打造“物流+商贸+服务”聚合产业链

依托物流整合商流,推进“物流服务+商贸服务+衍生服务”的产业链整合,聚集批发、零售、电商、金融、保险、中介代理、科技研发等企业和机构,形成集物流服务、商贸交易和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高水平物流衍生服务融合发展示范区。

4.加强公铁港信息系统对接

根据公铁水联运的业务特点,对接天津港信息系统,开发公铁水联运集疏运信息平台,打通各业务环节,促进信息共享,实现信息高度集成、业务无缝衔接,为货主、货代和联运相关业务部门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

5.打造低碳绿色集疏运示范区

贯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推广应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手段。通过政策支持与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区内龙头企业与天津港进行战略合作,开展氢能源货车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氢能源运输在东丽区,在环港口50公里范围内广泛应用,实现运输领域大规模减排,有力配合天津港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即港口“两化融合”在东丽区、在天津市、在京津冀逐步实现全覆盖。配合天津港完善新能源配套设施布局,推动氢能源、电能等清洁能源在运输、仓储等环节的广泛使用。推广仓储装卸转运设备“油改电”、LED照明改造等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绿色包装。鼓励高耗能冷库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老旧仓库开展低碳节能改造。通过通行优先、财政扶持等政策引导,加快培育绿色运输新模式,示范引领绿色物流发展。鼓励钢铁制造、重型机械等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逆向回收物流。

(三)服务双城,打造智慧低碳配送枢纽

把握津滨双城空间发展格局重构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津城”和“滨城”,完善城市配送载体建设,创新城市配送发展模式,提升城市配送管理水平,倡导发展绿色智慧配送,打造“集约、高效、智慧、低碳”的城市配送枢纽。

1.完善城市配送载体建设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建立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的“城市配送节点+末端配送站点”两级配送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物流设施、辐射范围广的城市配送节点,重点建设华明物流配送节点和新兴物流配送节点。加强末端配送站点建设,在商业区、商务楼宇、企业、学校及社区等地区共建共享营业网点、宅配前置仓、社区团购网格仓、快递驿站、智能快递柜等多种形式末端配送站点,提升末端配送节点覆盖率。根据城区道路和商业网点实际条件,合理规划配送车辆停车装卸区域,科学设置充电站及充电桩等城市配送配套设施。

2.创新城市配送发展模式

鼓励企业整合物流配送资源,发展城市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组织模式,提升城市配送效率。按照“外集内配、绿色联运”的总体思路,将闲置铁路货场和铁路现有场站资源改造升级为城市配送节点,建立区域共享周转仓,为城市消费物资提供仓储、配送服务,实现“轨道+仓储+汽配”的城市配送模式。鼓励与支持企业探索创新无接触、无人机等新型配送模式,开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配送新模式,加快推进“统仓统配”、“多仓共配”等仓配一体先进模式。

3.提升城市配送管理水平

按照全市共同配送车辆通行要求,鼓励企业加入天津市供应链城市共同配送服务平台,争取全时段通行及停靠便利,实现全天候配送服务,提高城市通行效率。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科研及社会机构支持”的方式,完善城市配送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提升城市配送服务水平。

4.倡导发展绿色智慧配送

鼓励城市配送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卫星定位及自动拣选设备、智能标签、标准托盘等先进技术和标准化装备,提升城市配送节点、末端配送站点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储运现代化、信息共享化、作业标准化。鼓励低碳技术在城市配送中的应用,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仓储设施,推进可循环包装、减量包装和可降解包装,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配送车辆,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城市仓储、配送的绿色化发展。

(四)外引内育,做优做强物流产业主体

以新一轮科技创新为发展契机,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作为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方向,加快物流资源有效整合,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物流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优化市场结构,促进物流业供给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加快行业资源整合

加强对物流产业的调控、引导和协调,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有效整合小、散、弱的中小物流企业资源,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形成大中小物流企业协作发展的良好态势。鼓励龙头物流企业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的高效匹配。鼓励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分散、自用仓储资源,发展共同仓储等平台化服务组织模式,提高全区仓储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承载平台作用,引导规范经营的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发展。

2.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服务功能延伸。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积极开展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充分发挥网络货运平台运输业务透明化、货物追踪可视化优势,引导物流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结算、信息和组织管理等延伸服务,促进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物流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金融、融资租赁等服务,提升仓单质押、动产质押、保税仓等业务服务水平。加快推广应用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组织模式,降低企业作业能耗,提高物流组织效能。

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动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传统物流企业加快自身信息化升级改造和物流设施功能的完善,鼓励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智慧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

引导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碳环保车型,提高新能源车使用比例。支持物流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车配套设备物流供应体系。推动标准化托盘共用,促进产品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标准化和循环化。

3.培育物流龙头企业

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原则,大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向综合化、一体化、网络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鼓励大型物流企业打造品牌,通过典型示范,加快实现行业规范化、特色化经营,提高行业知名度。支持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开展跨区域网络化经营。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外贸企业深度合作,精耕本地市场,拓展国内市场,协同“抱团出海”。支持区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A级物流企业。

4.引进总部、平台企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以东丽为基地组建平台型公司,打造“国际贸易+物流+产业电商平台+研发中心+总部基地”的枢纽平台,引导一批专业领域的中小企业依托平台提供模块化、多元化、标准化服务,形成协同性强、辐射力广的平台经济。积极承接央企总部、跨国公司总部物流板块和北京物流总部企业外迁。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在东丽设立地区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加快高端物流总部企业聚集,提升东丽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

(五)强链延链,建设五大专业物流体系

面向“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特征,综合考虑东丽区的空间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围绕链条中的优势环节、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精准地进行延链、强链、补链,实现物流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形成具有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五大专业物流体系。

1.集加工交易、集散分拨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

依托天津肉类和水产品进口口岸,建设高品质水畜产品物流基地,打造面向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冷鲜食品加工交易分拨中心。开展进口冷链风险防控等标准的试点工作,规范冷链设施应用、物流技术运作和服务质量。完善多功能、标准化、国际化的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冷链流通效率,形成“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全面提升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

2.智慧型钢铁物流综合服务体系

发挥天津钢铁、天津钢管等钢铁产业资源优势,发展集物流资源调度、物流信息发布、市场交易和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钢铁物流集散中心。鼓励钢铁物流企业发挥货物监管优势,与货主、银行、期货交易所合作,开展代收代付、动产质押、仓单质押、期货交割等物流金融服务。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发展车货匹配、智能调度、车辆监控等智慧物流,提升钢铁物流的响应能力、连接能力和定制能力,构建融物流、贸易、金融、信息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钢铁供应链管理平台。

3.自动化医药分拨配送体系

发展专业化医药物流服务,支持建设自动化医药配送中心,提升医药产品仓储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医药冷链运输,逐步构建医药仓储、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等相结合的完整医药冷链物流网络。鼓励、引导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加强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和药品流通渠道,以信息化技术提升为手段,形成区域辐射范围合理、网络健全、手段先进、配送及时的医药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从厂家到患者全程可控的医药冷链物流及可追溯体系,保障各级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网点的医药供应。发展专业化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服务,针对具有温控要求的疫苗、生物制剂、生命科学样本等提供全程冷链航空物流服务,对冷链数据实时监测,确保医药用品流通安全。鼓励开展医药电子商务服务,构建服务医药电子商务的规范化医药物流配送体系。

4.安全规范的危化品物流体系

改善危化品存储、运输设施设备条件,为能源化工产业原材料和产品提供安全可靠的物流基础设施及运输服务支撑。推进危化品运输物流标准化,规范危化品运输车辆类型与车辆设备配置,逐步淘汰更新老旧危化品运输车辆。加强对危化品物流的跟踪监测,实现实时可视化安全监控,规范危化品物流的安全管理,构建涵盖危险品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全过程的全链条监管与服务平台。

5.畅通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

完善应急物流综合服务网络,推动既有和规划的物流设施嵌入应急功能,对有条件的物流场站充分考虑“平急两用”的需要进行改造提升。显著提升东丽区战略物资、粮食、棉花和应急物资的仓储、接卸和物流配送覆盖能力,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粮食应急储备基地。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形成高效专业的应急物流企业库和人员队伍。提升应急物流组织能力,完善应急物流干线和支线辐射网络,搭建应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突发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和社会动员能力。

(六)联动发展,搭建供应链一体化生态圈

围绕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东丽区“31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管家式”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融合,搭建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在供应链全链条上的战略合作、共同发展,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大力提升物流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的能力,增强制造业供应链弹性。

1.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融合

鼓励新建工业园区配套建设物流功能区,原有园区在提升规划中引入物流企业设计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支持物流企业在制造业集聚区建设集智能仓储、物联网运营和后勤服务为一体的物流基地。支持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资源共享,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仓储物流设施和运输能力。引导园区制造企业开展集中采购、集中仓储、集中配送,提高物流集约化水平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引导制造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制造企业整合外包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环节的物流需求,引导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深入承接物流服务。深化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战略合作,共同投资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等专用物流设施设备。鼓励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深入制造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入厂物流、线边物流、逆向物流、供应链库存管理、干线运输、仓配一体化、订单配送等物流解决方案。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管理咨询、供应链一体化等创新型服务产品,使物流企业成为嵌入制造企业生产的供应链服务管家。

2.搭建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发挥制造、物流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的融合应用,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吸引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电商企业以及银行、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机构加盟,链接产业链、物流链、流通链、资金链、区块链,形成互为依托、互为扶持的稳定闭环生态圈,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互联网+供应链+物流+金融”创新技术服务,通过整合采购、营销、物流、渠道、金融、商务、政务等资源,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提高一体化运作水平。

3.开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在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钢铁制造等重点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创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重点在华明高新区、临空经济区、军粮城工业园和重机工业园,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搭建“两业”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筛选龙头骨干企业,开展试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和提质增效升级。

(七)畅通循环,构建大进大出综合交通网

发挥东丽区位于国家南北沿海大通道和京津塘东西交通走廊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强化东丽区综合交通网络微循环系统的建设,破解路网中的梗阻和痛点,提升枢纽集疏运能力,探索多式联运新模式,培育多式联运新节点。

1.建设直达海空两港、连通津滨双城的公路物流通道

建立完善“衔接顺畅、能力充分、结构合理”的道路网络体系,提升与天津港、天津机场以及滨海新区制造业基地的连通水平,释放物流通道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打通堵点,破除卡点,连接断点,构建直达港口的运输通道。拓宽东金路自津塘公路至津北公路段,打通汉港公路自津塘公路至港城大道区间,提升改造津北公路,形成与港城大道畅通循环的末端集疏运路网。完善物流园区、转运基地等周边道路建设,构建与货运场站能力相匹配的集疏运网络系统。

2.加快机场周边集疏运通道改造提升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完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集疏运网络。打通航双路北部通道,加快货运专用通道建设,提升改造津北路、驯海路。在机场枢纽接入京津城际联络线及京滨城际铁路,推动形成综合运输枢纽。

3.依托铁路、高铁站点和机场枢纽探索铁路物流新模式

依托高铁站点和机场枢纽,支持开展“高铁+货运”、“高铁+快递”、“高铁+航空”等联运业态模式创新。紧抓市域铁路建设契机,推进高铁和铁路站点的货运改造扩能,完善仓储中转、城市配送、电商物流、流通加工等功能。积极探索在军粮城高铁站、机场高铁枢纽等发展高铁快件物流集散中心、空铁联运物流中心等新型多式联运物流配套服务载体。

4.整合铁路支线资源,挖潜提升铁路物流服务能力

整合全区现有铁路货运场站和铁路专用线,提升铁路运输效率和能力。发挥公共铁路的社会服务优势,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和储备库利用自有铁路专用线服务周边区域,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优化和集约利用,提升铁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八)集聚整合,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

1.总体空间格局框架

综合考虑东丽区本地和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布局、货物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以机场、公路、铁路等为依托,着力构建以临空物流产业集聚区为核心,以南部多式联运物流发展带和北部公路物流发展带为支撑,以多类型物流节点为载体的辐射津滨双城、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一核、两带、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2.一核、两带、多节点

一核:打造以临空国际物流园区和临空综合物流园区为载体的临空物流产业集聚区,成为东丽区“十四五”时期物流发展的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区物流业发展。其中,临空国际物流园区重点发展航空仓储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医药物流等,临空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物流、汽车物流、会展物流、城市配送等。

两带:南部“公—铁—海”多式联运发展带,主要依托津山铁路、先锋东路、津塘公路以及大型工业企业集群和新兴物流配送点等节点,面向本地和滨海新区制造业物流需求以及港口中转需求,发展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服务、港口物流、商贸物流、城市配送和物流衍生服务。重点建设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区,依托军粮城工业园及其周边铁路专用线建设港外物流转运基地,面向天津港提供公铁联运和公路中转服务,开展集装箱、敞顶箱等新型箱体和散杂货的装卸中转相关业务,并集聚商贸流通、物流金融和物流科技等衍生服务功能。

北部公路物流发展带,主要依托杨北公路以及华明物流配送节点、金钟综合物流园等物流场站和交易市场,满足津城和滨城都市功能以及三北地区中转分拨的物流需求,积极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物流、城市配送等,规范提升干线运输、零担配货。重点推进北部综合物流港规划建设,利用北环铁路专用通道,开展国家应急物资储备、集装箱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等业务。

多节点:围绕东丽区物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依托存量物流资源,利用工业园区的兼容性和混合型用地政策,拓展物流用地空间,着力建设以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钢铁物流、汽车物流等为重点的多类型物流节点,成为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节点空间布局。

五、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东丽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国家及天津市有关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组织制定和推动落实全区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物流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物流产业政策,建立高效的物流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全区物流产业发展的合力。加强与国家、京冀地区、天津市及机场、港口、铁路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

设立物流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企业的试点示范项目。落实、用好、用足国家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物流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设立物流业发展投资平台,通过金融资本服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整合。

(三)落实用地保障

同步落实物流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强化制度保障,确保物流用地规模、土地性质和空间位置长期稳定。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提供物流服务或建设物流设施。对现有闲置物流用地进行盘活和再利用,通过土地置换、设施改建和功能调整等途径,进一步发挥物流存量用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创新用地模式,试行政府和企业约定土地物流用途并长期租赁或政企合营的新型用地供应保障模式。

(四)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和落实“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一制三化”。搭建物流企业市场化服务平台,为物流企业注册、营运证办理、车辆维修、年检年审、金融保险、纳税等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清理和废除妨碍物流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大对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的清理整顿力度,规范物流市场秩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区社会物流成本。

(五)发挥商会作用

充分发挥物流商会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信息和企业诉求,及时向企业宣传相关政策。发挥商会在企业调研、信息收集、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协助政府推动落实物流产业规划和物流相关政策,配合政府做好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自律发展。鼓励物流商会做大做强,积极构建以物流为核心的集先进制造、商贸流通、金融科技、商务信息于一体的产业联盟。

(六)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吸引海内外高级物流人才来东丽创业、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鼓励物流紧缺人才落户东丽。鼓励行业商会(协会)和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多层次合作,共同培养物流人才。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鼓励企业与行业商会(协会)合作开展物流人才培训。

天津市东丽区商务局                         2021年9月7日印发

文章关键字: 物流 企业 产业 东丽区 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