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通知公告 >> 国内通知公告 >> 新闻详情

天河:企业信用变“融资资本” 探路“信用+金融+创新”

发布时间:2025-07-25 | 来源:信用中国 | 专栏:通知公告
分享到:

  “贷款利率大大降低了,而且稳定,预计今年可以优化5%的成本。”一家位于天河区的信息科技企业负责人王永亮说。在天河区发展和改革局、石牌街道等部门的助力下,该公司成功申请了一笔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还申请了企业创业基金贴息。

  作为广州经济强区、创新强区,2024年,天河区的科创企业数量已增至14.3万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迅猛。然而,“轻资产、高波动”的科创企业与依赖抵押担保的传统信贷模式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对此,天河区率先在全省探索“信用+金融+创新”路径,通过政府信用建设、企业创新驱动与金融服务提质的深度融合,打造全链条信用金融生态,为科创企业融资难题开出了“天河良方”。

  天河区组织开展“信天河 赢未来”信用金融贷专题推介活动。

  300万元低息贷款 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上述案例中的企业成立于2014年,以电子产品分销为主营业务,有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和销售工程师,是广东IT界中颇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之一。

  过去,该公司处于业务快速拓展期,多用互联网的小额贷款进行融资。如今,在经济发展放缓时期,该公司迫切需要调整贷款模式,以更低利率、更稳定的银行贷款来降低成本。“但是由于过去多是小额网贷,加上公司没有厂房等实体资产抵押,在线下进行大额融资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金融产品。”

  有一回,公司所属的街道石牌街道上门调研,该公司的负责人王永亮就提出了融资的难题。

  街道迅速与天河区发展和改革局研讨相关的解决措施,经过沟通协调,很快就为企业牵线了广州农商银行,适配了该银行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银行不仅看财务报表,还根据我们的纳税、人员规模、发展计划来审批额度。我们这个阶段正要增加备货,这笔资金可谓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王永亮说。政府部门全流程跟踪、指引,一个半月左右,贷款就到账了。“比想象中快很多,利率低,且还申请到了50%的企业创业基金贴息。”

  王永亮估算了一下,贷款模式优化后,今年预计能降低5%的成本。王永亮还计划借这次机会,继续优化公司的贷款模式,让公司实现更良性的发展。

  首创双轮风控模型 融合企业成长指数信用穿透预警

  上述案例不是个例。“融资难”几乎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老大难”,尤其是科技型企业。

  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轻资产、高波动、无抵押”特征与传统金融风控逻辑错配,创新潜力无法转化为信用资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存在因传统信贷依赖抵押担保的评估模式难以识别科技企业价值,导致资金淤积、优质客户短缺;此外银企互信危机加剧,信息壁垒形成“数据真空—信用缺失—融资受阻”的恶性循环,银行因风险不可控而惜贷慎贷,企业因融资成本高导致发展受限。这种结构性矛盾不仅增加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成本,更抑制科技创新要素转化,阻碍产业升级进程。

  为破解这一困境,天河区构建起覆盖企业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等四大维度36项指标的信用体系,纳入2.3万件专利和14.3万家企业的研发数据,首创“企业成长指数+信用穿透预警”双轮风控模型。

  过去,金融机构只看企业过去的财务报表,如今,金融机构还通过数据预判企业的未来价值。“我们根据模型生成‘白名单’,企业凭技术实力就能对接资金,贷后还有动态监测预警,风险更可控。”一家银行的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让银行敢贷、愿贷。目前,该模型已帮助1200多家科创企业获得低息贷款,融资效率提升60%。

  值得关注的是,对构建全链条信用金融生态,天河区打破传统单一主体推动的模式,构建了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合作的全新格局,通过该联动机制,整合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信息掌握方面的资源,征信机构的专业信用评估资源,金融机构的资金与金融服务资源,以及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市场需求资源,实现各主体资源的优势互补。

  如今,天河区“信用+金融+创新”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获评“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奖、广州市信用建设优秀单位,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全市第一。

信用中国 | 2025-07-25

请进行滑动验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