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通知公告 >> 本市通知公告 >> 新闻详情

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天津 —— 天津持续深化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5-08-15 | 来源:天津市政务网 | 专栏:通知公告
分享到: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这样的诗情画意,凝聚着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晨曦微露,位于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的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一片繁忙,绿电100%自给自足,降碳的同时生产效率屡创新高;正午时分,有着国家首个绿色发展示范区、首批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等多重“身份”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凭借其构建的“绿脉”带来一份清爽;暮色渐浓,工人们陆续从焕然一新的钢铁智造车间走出,告别灰头土脸,订单稳中有增……人努力、“天帮忙”:今年以来,截至8月13日,全市PM2.5浓度34.86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同期最优水平,同比改善12.5%;全市优良天数比率76.9%、同比上升12.3个百分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天津深学深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之城、幸福宜居之城正在向新而行。

改革驱动绿色发展 

构建更加成熟完善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波光粼粼,海风习习,沿着渤海湾寨上街岸段14.8公里海岸线一路行驶,海天一色颇为“治愈”。眼下正值休渔期,在“天津最后的渔村”——大神堂村,列队靠泊在渔港码头的渔船不时随波上下,正如这片海域的生态环境,历经起伏变化。

“6月渤海湾刚进行了增殖放流,鱼蟹的数量和种类年年回升。眼瞅着生态环境越变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打心里高兴。”土生土长的74岁村民姜茂树见证了变化全过程,他说,如今水更清、滩更净、湾更美,皆因一场深刻的生态环境变革。

“小时候,鱼、虾、蚶子很多,出海的渔船总是满载而归。”姜茂树回忆,渔民们靠海吃海,但渐渐因为乱排污水、过度捕捞、乱扔废弃物等,近岸水质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赤潮,渔获也越来越少。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

“以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为例,我们加强了顶层设计,谋划实施天津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强化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持续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一套‘组合拳’下来,海洋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改变。”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高翔介绍。

去年,我市又印发了《天津市美丽海湾建设提升工作方案》,发布关于开展海洋垃圾清理行动的通知,推动美丽海湾建设扩面、提质、增效。

在不断完善休渔制度并大力保护海洋环境的过程中,姜茂树和村民们已搬离农村住进城市,但他们还会回到村里办起的几家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打工,收入稳中有增。如今,天津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已连续3年超过70%,寨上街岸段更是提升至100%,去年被生态环境部认定为美丽海湾。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天津持续为绿色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去年相继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天津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深入精细管理、健全长效机制,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天津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要素流通基础——过去一年,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梳理集成现行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全域全要素的用途管制要求,形成4大类94项管控要素内容;印发《天津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全市统一的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等。

天津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一年间,优化调整市区两级环评审批权限,健全建设项目环评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生态安全协调机制,定期开展生态安全风险会商研判;构建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持续深化“一河一策一图”、化工园区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等。

不断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的治理效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美丽天津得以持续巩固。

改革赋能体系升级 

塑造更为现代高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空气质量稳步提升,蓝天白云不再“稀罕”,是每位市民对天津近年来生态环境变化最大的感受。

天津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2024年,PM2.5年均浓度38.1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要知道,2013年,京津冀区域PM2.5年均浓度达96微克/立方米。

更重要的是,去年,我市GDP增长5.1%,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了兼顾兼得。与此同时,水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耕地土壤质量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升……这些均得益于天津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使治理成效持续升级。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推进,也离不开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的共同参与。

在天津保利达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达)副总经理孙玉茂的印象里,曾经每到秋冬季雾霾便频频侵袭,影响百姓正常生活,也让工业企业苦不堪言。他说:“我们是位于静海区大邱庄镇的热轧企业。以前只要有重污染天气预警发布,企业就得停产。订单无法按时交货,给企业信誉和产品销售带来影响。”类似情况在静海区涉钢企业很普遍。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一级主管张目全介绍,静海区是我国重要的钢管产业基地,钢管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但传统涉钢产业集群面临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偏低、交通运输结构偏重的瓶颈。怎么办?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天津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没有对重污染的传统涉钢产业“一刀切”,而是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帮企业、街镇分析原因,并实施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天津市典型行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制定技术指南(2024年版)》,以环境绩效升级为引领,给涉钢企业明确了产业转型技术指标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走出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的路子。

去年10月,保利达开始绿色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在生态环境部门指导下,企业有的放矢投资1600余万元,购置了多套智能环保设备,还把厂区内及周边道路重新绿化。年底,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4年度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结果,焕然一新的保利达被评为“引领性企业”。现在,即使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企业也能正常生产、自主减排。

为免除企业逐“绿”的后顾之忧,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争取各类补贴资金。截至目前,已组织独立热轧、热浸镀锌、焊接钢管等行业企业申报中央大气专项资金,11家涉钢企业累计享受中央大气资金补贴4516.7万元。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史津介绍,过去一年,我市在强化责任落实方面,全力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开展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印发推动各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措施等。在强化法治保障方面,制定发布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多项强制性地方环境标准;严厉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在强化精准管控方面,全面推进跨境入海河流和交界区域入海排污口协同管控;加强环境信用监管,对1490余家参评单位进行环境信用评价;推动1155家企业依法披露2024年环境信息。在强化政策引领方面,推进12类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两审合一”改革,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从“被动”到“主动”、从“单干”到“协同”、从“短效”到“长效”,持续健全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推动美丽天津建设,让“绿水青山”底色更足、“金山银山”成色更亮。

改革助推机制创新 

健全更具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一次“碳”路先行,会写出怎样的生态文章?

今年6月的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化发展)申报的“渤化发展探索减污降碳并举 实现资源协同增效”位列其中。

步入临海而建的渤化发展,除了塔罐高耸林立、管道纵横交错外,厂区内部道路两侧种满绿植、光伏板整齐排列,加上空气中淡淡的“海的味道”,完全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化工厂。

“绿色低碳发展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通过优化工艺设计、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项目等,企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渤化发展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格宏说,仅在2024年,企业便实施了19个节能项目,全年实现节电250万千瓦时、节能1.42万吨标准煤,降碳4.52万吨。特别是2023年进入天津碳市场进行履约,不仅节约能源采购成本,还获得荣誉和政策补贴,对出口业务大有裨益。

天津是国家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2013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24年底,我市共有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24家,纳入天津碳市场企业159家,全部企业碳排放总量占全市70%以上。

天津试点创新提出的“绿电碳排放核减政策”,让渤化发展受益颇多,企业计划发展部负责人刘玉欢表示:“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企业购买绿电,在不减少碳配额的前提下,使用绿电产生的碳排放量一律按0计算。这样一来,企业不用花钱购买碳排放缺口配额,还能将用不完的配额拿到碳市场出售。我们正逐步增加绿电使用,去年全年使用绿电1.39亿千瓦时,今年上半年已采购绿电5.68亿千瓦时。”

“2022至2024年,我们累计为百余家企业核减绿电47.4亿千瓦时,折合碳减排约402万吨,为企业带来碳减排收益约1.4亿元。预计今年全市绿电交易量将提升至15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火电燃煤450万吨、减少碳排放1200万吨。”市生态环境局气候与国际处四级高级主管李帆表示,通过“增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市场调节机制,“十四五”以来,我市已有50余家企业出售配额700万吨,获益1.94亿元。

一次绿色转型,会带来怎样的综合效应?

天津市鼎华百圣建筑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华百圣)董事长刘少涛对此深有体会。去年企业首批购置5台电动混凝土罐车、2台电动铲车“试水”,运输成本整体下降40%左右。企业又陆续购置数十台新能源车,现有的百余辆各类运输车中,新能源车占一半以上,并先行先试用新能源车运输砂石骨料,协同推进上下游产品清洁运输。

“通过《天津市推进移动源清洁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牵引,2024年以来,全市新增新能源重型货车3546辆、保有量达到4554辆,每日在途新能源货车约5000辆。”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污染防治处处长俞皓介绍。

“在环保上投入,绝对是必要且高回报的!”刘少涛有感而发,鼎华百圣已成功申报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引领性企业,其自建的1.3万平方米光伏板,不仅用电自给自足,多余电量还并入国家电网,所获收益反哺企业向“绿”而行。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改革引领作用,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说。

天津市政务网 | 2025-08-15

请进行滑动验证

x